高中生物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物说课稿1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中有关于生长素的内容。由于这节课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对本章内容有了初步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生长素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归纳。从高考的考点入手,一个一个知识点的把重难点进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是生长素的发现史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难点是光照偏转问题和生长素的双重性。对于重难点,采用例题加习题的方法,结合学生的自主分析进行突破。
说学情
这节课我面对的学生是高二(28)班的学生,这个班学生的中男生占大多数,因此课上课气氛较活跃。学生反应较快,思维灵活。但是28班男生的普遍存在的缺点是对基础知识的不重视。一味的去追求难,偏的.题目。而高考中,出现偏题怪题的可能性不大,高考注重的还是一些基础和重点内容。所以针对28班学生这种特殊的知识现状,我力求从最基础的开始,通过反复的强调一些该掌握的知识点,考点。加深,加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辅以从基础知识延伸出来的相关习题的变形,逐步提高学生对基础的重视和解题的能力。
说设计
作为一节复习课,传统的的教学方法是罗列知识点,强调学生去记忆,而这种强调记的过程,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也很容易被学生遗忘,这样,复习的效果就会很不理想。所以这节课,我设计的亮点是对于生长素的发现史这个知识点采用 “引导----探究”式探究性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模式。它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让学生自己思索、探究和发现事物。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究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而“引导”的作用主要在于要对事物原有的发现过程从教学的需要加以编制,以缩短、减少发现过程的难度,使之沿着最简捷的路线进行。
另外我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注重科学研究的过程,而并非是只强调结果。而且设计的问题,环环紧密相扣,对学生思维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认同生物学知识主要来自科学实验,领会生物学实验中材料选取、理化技术的使用、巧妙的设计以及对复杂的结果进行理性分析的重要性。
说反思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体会到:新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将知识的获取过程化,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运用新理念指导生物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否定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教师的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其主导作用更突出了。当然由于本节课是复习课,概括的结论性知识比较多,加上课时的限制也不可能过多的展开,因此每个知识点,我都力求精选习题,通过习题训练活动使学生“动”起来,对考点进行逐一突破。从教学效果上看,这种处理方法也是正确的,当然,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还有待加强,如更应该关注个别学生,了解学生在知识层面的上差异,从而在整体的教学效果上有进一步的提高。
高中生物说课稿2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内容。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呼吸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细胞呼吸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四大部分内容,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第三章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第四章的主动运输和本章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第四节的光合作用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了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中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②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
③掌握有氧呼吸中物质及能量变化的特点
④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以及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引导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培养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③学会用化学反应式表达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领会细胞呼吸的实质。
④通过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培养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⑤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联系生活与工农业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关心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②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的奥秘。
(三)教学重点、难点(有氧呼吸部分)
1、教学重点及突破策略
有氧呼吸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突破策略:1、通过自主阅读、提问、、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习来突破。
2、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三阶段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
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学生的化学知识功底不深,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还未学习。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葡萄糖的彻底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度。
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三阶段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体形象地说明有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场所,通过引导、思考,学会写相关反应式,使学生清楚须有"能量"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2、利用化学反应式理解有氧呼吸的实质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但"教师是平 ……此处隐藏30458个字……>
创设课堂论坛,使学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在讨论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习惯。
四、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我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初中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这看似简单的结论其实是许多科学家长期不懈探索的结晶。在探究光合作用的道路上,科学家们是如何做的呢?他们的巧妙做法对我们有何启发呢?今天我们就循着科学家探究光合作用的足迹,学习科学设计实验的方法,并初步揭示光合作用的奥秘。
(二)高屋建瓴,讲授新课
首先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主题思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结果分析
得出结论
利用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统领本节课的教学,将教材介绍的经典实验置于这个科学探究过程的.共同模式中,使学生通过对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能力。
探究一:探究植物对空气的影响——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提出问题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植物可以影响空气成分吗?
植物可以影响空气成分。
植物能产生动物呼吸和蜡烛燃烧所需要的气体。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后来的研究表明“更新”的实质是吸收C02释放O2)。
1、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将小鼠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不久小鼠死亡,蜡烛也熄灭。
2、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将小鼠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罩中,则小鼠不易死亡,蜡烛也不易熄灭。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氧气是植物在什么条件下、在哪种结构中形成的呢?
探究二:探究绿色植物释放氧气条件和场所——恩格尔曼的实验
提出问题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黑暗中
明暗对照
光束对照
1、好氧型细菌在黑暗中是均匀分布的;在光照下分布在被光照射到的叶绿体的部位
2、好氧型细菌分布在被极细光束照射到的叶绿体部位
光照下
植物释放氧气的条件和场所分别是什么?
氧气是植物在光照条件下由植物的叶绿体形成释放的。
绿色植物产生氧气需要光照条件,反应场所是叶绿体。
提出问题: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中的氧是来源于反应原料中的水还是二氧化碳呢?
探究三:探究光合作用释放氧的来源——鲁宾和卡门的实验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是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是来自于水(或者是二氧化碳)。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设计实验
A气体无放射性,B气体具有放射性;而且等体积二者的质量比为8:9 。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而不是来自于二氧化碳。
以上三个实验向学生展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应该能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出自主探究的问题——以萨克斯实验为素材,让学生按照以上讲述的思路,探究光合作用的其它产物。
课堂探究:光合作用的其他产物------萨克斯实验
根据所给材料,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的思路,设计实验证明“淀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实验材料:天竺葵、暗箱、烧杯、酒精灯、铁架台、
黑纸片、蒸馏水、酒精溶液、碘液等
实验步骤:
结果预测及分析:
解析:本实验的学习是以探究式实验题型的形式出现,同学们借鉴上面几个实验的方
法和原理,通过分组讨论,不难得出相应现象、结果和结论,然后师生再共同总结归纳。这里要强调实验步骤设计的因果关系和需要注意的实验细节,以及实验原则的应用。
实验步骤分析:
Ⅰ
① 对正常植株暗处理
消耗原有营养物质
② 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
体现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③ 光下再培养一段时间
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④ 酒精加热脱色
防止绿色对实验现象的干扰
⑤ 用碘液处理脱色后的叶片
原理:碘遇淀粉变蓝色
⑥ 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萨克斯的实验归纳总结: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之外还有什么?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碘液处理
酒精脱色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曝光一侧的叶片经过碘液处理后变成蓝色,而遮光一侧的叶片经过碘液处理后不变蓝。
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三)梳理归纳,简要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总结出了科学家进行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再提出问题→……
结合教材中的四个经典实验我们探究得知: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能;产物有淀粉和氧气;而且知道氧气中的氧全部来自于反应物水.
(四)反馈练习,作业延伸
1、如图某植物经过暗处理后,其上的叶片再由光照射一段时间,然后脱色并用碘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的位置不变蓝,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证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 ⑤光合作用合成淀粉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2.如图甲是绿色植物在有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装置图;乙、丙和丁是另外三个实验装置图.则验证绿色植物是否在有光照条件下释放出氧气的对照实验装置图和验证在有光照条件下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氧气的对照装置图依次是( )
A、乙和丁
B、乙和丙
C、丙和乙
D、丙和丁
3、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实验材料:天竺葵、暗箱、烧杯、酒精灯、铁架台、
NaOH溶液、蒸馏水、酒精、碘液等
实验步骤:
结果预测及分析:
此题的用意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学以致用意识。
五、板书提纲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