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生写作 > 教学反思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时间:2025-03-17 11:27:20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1

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说过:“人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高中阶段专门开设美术欣赏课,其目的在于通过欣赏教学,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然而在长期的教育环境或基于传统教育模式下,加上美术欣赏课不是高考科目,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均有轻视的倾向,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教学的美术教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颇深: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一、高中美术欣赏课的现状与反思

首先,教师专业知识不足,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大多高中美术教师在学院中接受的专业技能训练多,美术史论、教学理论等内容的掌握则相对薄弱,因此,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较多,比较普遍的是“讲授式”教学,就是只讲作品本身,而没有把作品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缺乏知识的系统性。

其次,学生对美术课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在一考定终身的压力之下,非高考科目自然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因此有的课堂上,就出现学生做其它学科的作业或打瞌睡的情况。

再次,课时得不到保证,教学课时量少。目前,艺术课程虽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但仍然是“小三门”。大部分高中美术课的开设安排,一般都为两周一课时,由于所隔时间较长,知识得不到系统的识记和理解,也就不利于学生把知识整体化和系统化。

纵观以上种种现状,高中美术教师应该面对现实,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挖掘学科潜能,努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改变不良现状。

二、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对策

(一)明确教学任务,增强美育意识

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

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体悟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含义,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

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美育是一种修养人性、提高人生质量、深含文化底蕴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和塑造完美人生的教育。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教育分心育与体育两大领域。心育又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三个方面。在我们看来,智育、德育和美育虽然相互区分,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处于对立统一之中。所以,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不仅与智育、德育、体育相辅而行,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规律,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树人育人的初始和终极,都是美育的用武之地。换言之,美育,包括艺术教育,不但是人格修养的入门途径,而且也是使它达到成熟的、高级的境界的必由之路。

(二)提升教学艺术,培养学生兴趣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画师出了个“深山藏寺”的题目,令其弟子作画。大弟子画了一座山,山中有一座庙;二弟子也画了一座山,树木掩映下露出庙宇的屋顶,远远望去颇有点“藏”的味道;而三弟子思忖良久后,画了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和尚挑着水往山里走。三者相比,显然后者高人一筹,含蓄地体现了主题,余味隽永,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自然得到老画师的赞赏。这种言不尽意、意在画外的无尽妙处给我们以非凡的启示:艺术手段的精深微妙,可应用于教学艺术之中。“深山藏寺”给予我们的微妙领悟应用于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启发学生的新思维,寓教育于艺术良方之中,寓教育于文化艺术之中,教学艺术因之而升华,教学也因此富有个性魅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激发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是学好美术课的一个关键。首先,让学生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渐地把学生引导到学习美术的兴趣上来。教师应该多了解学生,多跟学生谈心,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一座桥梁,拉近距离,减少代沟。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谈谈学好美术的`社会用途和好处。再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陶冶学生的性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譬如讲到色彩给人心理效应不一样时,就列举出服装色彩与人体体形之间的相应关系的例子:太胖的人穿衣服可以选择深色的,不要穿颜色太鲜艳的,横纹的衣服也不宜穿,否则效果大打折扣;体形较瘦的人,不要穿竖条纹或颜色太重的,否则瘦上加瘦……学生听了都频频点头,树立起信心,有兴趣去学美术这门课。

综上所述:虽然高中的美术欣赏教学在客观上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但我们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做更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以便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2

高中美术教学以欣赏为主线,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说采用的方法有别于其他学科。高中的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而艺术课也不是高考项目,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取决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上课要先抓住学生的心,学生接受我了,自然也就接受了我的课。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十分重要。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绘画还是工艺,不论是具体还是抽象都是美术家精心的构思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按照自己和时代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同时,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敝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要求和体现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和秦俑所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所体现崇高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理想;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识等,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深刻理解,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

艺术课是最让人心动的一门学科,它让学生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轻松地接收一些本学科外的知识。可是艺术课尤其是美术,单一的欣赏内容,过分的知识化、理性化,学生的热情不会坚持很久,部分学生或者浮躁,或者我行我素。于是,一堂艺术课就成了尴尬的自习课或休闲课。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那单一的,枯燥的美术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学生。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来设计美术课堂的教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良好的情绪中通过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方法等不断获取 ……此处隐藏24060个字……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主要是依靠声乐老师把自己歌唱发声的感受、体验、歌唱的经验和方法,通过通俗的、精炼的、准确的、形象的、生动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并指挥他们的发声器官协调配合,让他们歌唱,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歌声,进行判断、评价、提示,再应用教学语言,引导他们逐步调节、校正发声机体,使之找到正确的歌唱方法。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好语言教好声乐课,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点自己的经验体会,这些经验也同样运用于中小学音乐教学。

一、精炼准确性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正确的歌唱方法主要是靠训练获得的,而训练又必须是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这就要求老师的语言要精炼而又准确。老师的教学语言精而准才能抓住教学中的主要矛盾,精而准才能体现教学的重点,精而准才能解决声音中的主要毛病,精而准才能对症下药,精而准才能使学生对复杂的理论理解透彻,如通常可以听到老师在课堂训练中这样提示学生:气息沉、吸气深、吐气稳、下巴掉、笑肌提、牙关开、咽腔张、前胸松、后背紧、气息通、双肩落等。也有些老师在课堂上针对某个问题大讲特讲面面具到,有的则空谈声乐理论,使学生感到漫无边际,无重点,演唱中会感到无所适从。

声乐教学语言的精练准确既要合乎逻辑,又要顾及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容易理解,过于专业化的教学用语,如:“运用头腔共鸣来歌唱”、“运用胸、腹式联合的呼吸方法”、“你要用真假声混合的唱法唱”,以及过分强调教师自我体验的提法,如:我是应用头腔共鸣唱的,就是把声音唱在头上,让头顶来歌唱等等的语言往往会让学生莫明其妙,弄不明白。精练准确的教学是建立在活泼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上的,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发展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中就能达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生动的教学效果,精炼准确的语言来自教师客观敏锐的听觉,它是教学的基本功,也是声乐教学的基矗精练准确的语言来自教师主观努力的教学经验,它是教学实践而成的积累。也是声乐教学的关键。

二、辩证统一性

在声乐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训练的总目标,教师对这一总目标的教学要求,心中是有数的,但在具体的分阶段的教学中,不可能把未来的目标要求拿到现阶段来付诸实施,在对学生进行歌唱技巧训练,音乐处理表现,音乐感受和创造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整体要求和局部训练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声乐教学主要是靠教师的听觉和辨力来指导学生的训练,听到了学生演唱中的问题,就要拿出具体的办法去解决,声乐教师责任就是要训练学生有一对客观的耳朵,能听出自己演唱时的对与错,所以教师的分辨能力和教学方法是直接影响学生的演唱水平的,就声音的训练来讲,正确的歌唱方法是整体的歌唱,这就要求声乐教师的思想方法是辨证的,听觉是平衡的,看问题是客观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全面的,比如在声音的训练中,当强调声的高位置时,同时要强调气息的'低控制,否则就会产生气浅、喉紧,发出的声音效果尖、挤、卡、虚的现象,在提示气息下沉有深度时,同时要保持高的歌唱位置,反之就会破坏歌唱状态的平衡性和完“整性。在训练中让学生把喉咙打开时,又要提示学生把声音唱的集中;提示靠前唱时,又要注意声音的垂直性;提示歌唱发声中要有点感觉时,又要注意整体面的结合;提示笑肌上提时注意下腭向下松的感觉,真声位置假唱,假声位置真唱,闭口音开着唱,开口音关着唱,这一系列的训练方法、

观点、语言无一不贯穿在辩证统一的规律之中。

三、形象比喻性

声乐教学中由于声乐教学语言语义的不确定性,学生对教师讲述的要求常常感到不易理解,教师采用形象的语言把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为了达到训练的目的,教师还常采用启发式的感觉教学方法,所谓感觉教学就是将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一些动作和感觉用于歌唱和训练之中,通过这些感觉体会到科学的发声状态,达到训练的效果。如:训练气息下沉时,用闻花的动作,双手提水的感觉去体会就不至于把气吸到胸上。当训练声音靠前唱时,教师会说“让你的声音先向后划圈再抛向前方”“让声音坐在气上滑出去”“唱高音时要像跳高运动员起跳时脚先向下蹬,身体再向上抛的感觉”“声音要始终向前滚动的唱,气才不会重”“声音的高位置像雨伞的伞蓬,气像伞的把”,“声音像风筝在空中自由飘荡,?气息要像线轴始终在下面拖妆?“吸着唱”“喊着唱”“真的唱”“假的唱”“收着唱”“开着唱”“竖着唱”“圆着唱”“扁着唱”等等。在声乐教学中采用确切生动,形象的语言,比用单纯技术性的阐述,更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声乐教学没有器乐教学那样直观,学生只能通过聆听教师的演唱和从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去理解发声的原理和琢磨歌唱的技法,去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去创造美好的声乐艺术形象。教学语言起到信息传导与反馈的作用,对声乐教学的语言研究探索,对促进声乐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样对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有意义。<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15

美术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丰富多彩的设计课、有色彩很漂亮的水彩课、也有枯燥无味的欣赏课。美术课原本是最让人心动的,但是美术鉴赏单一的欣赏内容,我们身为老师虽然力求“活”而有趣,但千变万化始终是一个欣赏,过分的知识化、理性化,学生的热情不会坚持很久,久而久之,部分学生的情绪就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对于鉴赏课他们也就开始走过场,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们上课,我行我素”。于是,一堂美术课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习课或休闲课。高中教学不同于小学和初中,又说又表演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合,“表演”课自然是不会出现的,偶尔的“故事会”也不能多用,“快乐的大本营”到了超级大班,拥挤的空间会让你窒闷得喘不过气来。到了这个时候,学生不用意志来控制自己,美术课决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美术课课同样需要学生的意志介入和意志投入。

从现阶段来看,高中美术教材缺少让学生“手动”的教学内容。如果能在欣赏内容的基础上,多一部分实际操作的练习,教学内容活而丰富,这样不但能满足多数同学的学习需求,而且也能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初中有了动手实践的内容,大学里也有相关部分知识,而在高中阶段却出现“断层”现象。实际技能训练不是少部分参加艺术高考学生的专利。教育普及既然是面向全体学生,这部分内容就不能空缺。因为真正的知识,它的本身内涵是丰富的.,也是全面的。大纲鼓励教师灵活机动,但这当中还得有一个“约定”尺度和纲要,否则又容易走形成“专业”课了。

当前,美术课正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不过它仍然是“调味”课,缺少不行,又不能将它提升到一定高度,教师在很多时候充当的是类似“变脸”一样的角色,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前几年,地理、生物课也非应试科目,教学景况和美术课相差无几,但自从加盟理科综合考试科目起,成绩上去了,地理、生物教师一下也摇身变成升学考试举足轻重的显赫人物了。美术课呢,还是那样……更多时候只能服从教学需要,为主课让路,在主课与主课的磨合中客串“润滑剂”、点缀物。最终主课丰收了,艺术课也未能实现“丛中笑”的初衷。所以,只是新课改还不能有效的改变一些现在的课程现状,我们广大美术教师依然“任重而道远”。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