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象共舞》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象共舞》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与象共舞》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自认为还是比较适合本班的学情的,与象共舞教学反思。教学中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学习1至3自然段,让学生在学完前三自然段的基础上总结出研读本文的方法——抓关键词品读,接着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4至5自然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方法去理解课文。
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如:在课堂中,感觉自己对学生的预设还不够到位,致使对学生的反馈不够及时甚至有所忽略,特别是在学生在段落中抓关键词体会人与象的亲密与和谐时,引导与体会还不够深入,造成学生朗读没有显著提高。再如:放手仍然不够。虽然明知是略读课文,教师不能包办、牵引过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不自觉地越粗代庖了。如针对题目让学生质疑固然好,但不能问出“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人与大象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预设与生成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不断向同行学习,学习,再学习。
《与象共舞》教学反思2听王崧舟老师讲课,我忘记了掌声响起,因为太精彩。王老师的课充满激情与浪漫!课堂之上不仅王老师本人陶醉于文本中,他所教的学生,台下听课的每一位都被他创设的优美意境、浓浓的诗意所陶醉。王老师讲的哪里是课,分明就是诗,是歌,听得人们心境摇荡,热血沸腾!
王老师这两节课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第一节课的价值取向是阅读本位,这堂课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读,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和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了让孩子们借助与象共舞锤炼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第二节课的价值取向是写作本位。这节课的目标很简单很明确很集中,也是一句话:为了写!为了写,他对课文进行了重新处理,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关键,对课文当中所有有写的价值的载体进行了再开发,再重组。
语文教学是阅读本位还是写作本位?语文教学的最高能力是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我现在还不清楚。但从这两节课中,我都学到了不少——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还是教学技巧。
第一节课,他顺序而教,一段一段,依次而行。为了读,他课堂的落脚点在形象的感受,在情绪的感染,在内涵的感悟;为了读,他对语言的把握是整体的,是通过象、通过境、通过情,让孩子们一步一步地走近文字的,和文字溶为一体,就象人和象溶为一体。
首先,从词入手,出示五个写大象的关键词让学生读;由词到句,出示五个含有上面五个词的写大象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连句成篇,这五个句子其实就是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这样提纲挈领地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学得轻松自然。
第二,突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人”字,让学生来写“象”字,学生把“象”字写在了“人”字的上下左右,并说出了各自的理由,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老师也藉此检查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效果。
第三,以读代讲,整节课王老师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老师引读,角色换位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感受人象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整节课给我的感觉是:大教无痕,润物无声,自然流畅,水到渠成。正像主持人所说的: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人是课的最高境界。
第二节课,他反序而教,从最后一段教起,反推前面四个自然段。教法完全不一样。因为他的目的是在写作本位上,所以对重点语段挖掘更多的是遣词造句,是怎么写,是感受语言文字的形式,是理解它的表达方式,抠字眼,对比品评。在反复含咏,在比较品评当中感受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秘妙所在。
首先,还是从词入手,他出示一个词语“熟视无睹”,让学生从“视”“睹”的意思来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又让学生列举出与“睹”有关的成语,如:有目共睹、先睹为快、耳闻目睹等。接着出示4个句子填空,这4个句子正好用上前面的4个成语,而且这4个句子连起来正好串起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方法实在太巧妙了。
第二,在指导学生阅读大象跳舞的精彩句子时,他抓住了“节奏”“拥”“凑”这些看似很平常的词语,进行对比品评,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感受人与大象的亲密无间。大师的语文功底令人叹服。
第三,这节课揭示的涵义是一语双关。“与XX共舞”已经成了一个特殊的词语结构,如:与狼共舞、与蝶共舞、与海共舞、与书共舞、与老师共舞、与上帝共舞、与心灵共舞……写的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到生活!
为了写,王老师的这节课从词语到句子,从构段方式,到构词方式及涵义,真的挖掘到了极致,那是他深厚的语文素养文化底蕴闪耀的光辉,我只有感叹:自己学识短浅,对大师的课只能欣赏,不能企及;只能学习,却不能模仿!
《与象共舞》教学反思3《与象共舞》共上了三堂,第一堂是一年前,感觉思路很清晰,借助文本的特点,篇章结构,仿写先概述后分述的方法。对于一语双关的方法,没有特别去说。而在这学期的研讨课中,也以同样的方法上了,结果,一语双关成了鸡肋,什么是一语双关,在这里是一语双关吗?课前我还和老师们讨论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一语双关,我为什么要把这模棱两棵的东西教给学生呢?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肯定不这么上。后来真的还有一次机会上,我对我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大整改。抓文章的结构进行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抓与象共舞的舞蹈这一段,感悟大象与人的和谐相处。再回归整篇文章,找课文中象与人和谐相处的哪些场景让你印象深刻,以大问题串整篇文章。还有15分钟的时间干什么?群问1+1的阅读,段意归纳法、异域风情、场景感受等三个方面来找文章,在配套书目中,发现了这样的文章,进行了改编。因为面对的是阅读量比较少的孩子们,他们在课前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中,就已经愣住了,不像五五班的孩子是能够讲出来,虽然不完整。所以花了较长的时间进行这一类型的概括,我觉得还是挺有必要的。在后面的1+1中,学生能较好的找每一段的中心句,进行概括。从场景中感受树袋熊的迷人,让学生在文中找相关句子,词语体会,做批注。交流的时候,从课堂开始,他们对这类问题的迷茫,到课结语时,他们小手林立,只是时间不够。
群文阅读,我们给予学生什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带着相关的问题去阅读。其他都不难,难的是哦我们怎么找文章,主题,文本特点,这次找迷人的树袋熊,我还对原文进行了改编。我们需要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文本,我们还需要足够多的时间去阅读。
《与象共舞》教学反思4《与象共舞》一文生动描绘了在泰国人象共舞的神奇画面,反映了人与大象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是一篇介绍异国风情的美文。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要着重引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加以运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定为:一是认字8 ……此处隐藏5864个字……章都运用这种结构形式。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形成了自学本领,以后就不觉得学语文难了。当然,可引导学生运用这种结构形式进行练习。这一点还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下一番工夫。二是要针对课文教学的要求,抓住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抓课题质疑: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人和象的密切关系,为什么文章要以“与象共舞”为题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畅谈学习感受。在学生的自读自悟和老师的点拨引导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与象共舞是泰国人象和谐相处的极致表现,人与象不仅共舞,甚至共生共乐,从而提升课题。
《与象共舞》教学反思12《与象共舞》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努力体现“抓大放小有所侧重”的略读课文教学特色。关注到文本特点----通过交织的写法描写画面,通过“交流画面,梳理内容——研读共舞,发现交织——验证画面,迁移写法——描写画面,运用写法——总结提升,拓展交织”这一过程,由一个画面到众多画面,概览有法。尊重儿童个性化的阅读,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从内容出发指向表达,真正指导学生学习语言。
这篇课文,在文本表达上其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通过多个画面描写表现泰国人与象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我的教学力图体现的是由教课文转变为教课程教能力。找到这个语言表达特点后,这节课我着重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学习作者通过交织的写法来写画面。主要按以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感知——再局部聚集——最后迁移运用,按这个过程指导学生去学语言。
课上下来后,我的感受是:
结合本校老师的点评及自己上下来的体悟,感觉如下几点还是值得给自己肯定一下的。
1、教学总方向把握是正确的:将教课文转变为教阅读能力,将教课文内容转变为教语言表达形式。
2、践行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纵观整堂课,运用了概括、图表化、联结的阅读策略。
3、图式化策略运用,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本文教学的难点是通过学习第五段“人象共舞”的画面,引导学生发现“交织”的描写方法。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运用图表,达成教学目标。
4、以图表为载体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去验证其他五个画面是否也运用了交织的写法。从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通过阅读填写图表,不仅快速把握了文本的内容,同时对文章的“交织”写法有了深刻的认识。课堂上,学生利用图表这可视化的阅读策略,能准确地利用鱼骨图将人、象双方的关键信息提炼出来,并能利用鱼骨图来发现这样的交织写法有什么好处。
5、从内容出发指向表达。尊重高段学生的学习特点,重视语言表达,课中先通过文本,习得用交织的写法,再让学生迁移到课堂的小练笔中。在练笔中,利用了“资源联结”进行练笔,加深孩子对“交织描写”的印象:先是让孩子们观看“泰国泼水节”人和象共狂欢的画面,再出示一张明信片,让孩子们给明信片配上文字。借助“联结”的策略,给孩子们的写话提供了素材,解决了写话“无米之炊”的困境。有了这样的写话内容的联结,孩子们写得有滋有味。
需要改进的:
1、思想上意识到了,但是教学实践还需要加强锤炼,真正关注学生还是做得不够。如:小组合作后的交流,学生离开座位后自由选择,小组交流,有个别孩子因为位置的摆放问题,找不到自己的归宿。这个小小的细节疏忽,还需要多留点心,为便于学生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交流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显得有点急促。
还有,如选择与象共舞场景的只有5人,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因为这是文章的高潮,是人与象关系最亲密的部分,但我也只是按预设的环节进行教学,没有在课的最后进行一下回敲。现在想来可以这样改进:
2、在写作交流完之后,升华课题之前;反诘学生:既然“和人玩笑”场景喜欢的人最多,我们可否把课文中“和人玩笑”场景放到课文的最后来写,行不行?(显然是不行的。)
为什么与象共舞要放在最后?作者在文中是写到的,表演的尾声,也是最高潮。人象最没有距离的。这样一个反诘,花时不多,对学生的启发是:写作材料的安排它是由前后顺序的,从人与象间的亲密程度安排的。
3、教学中尊重学生的选择,接下来要提升他们,从文字的内在去感受。他们吸引仅仅只是搞笑,从描写的角度,从情感的角度,最后一外自然段是最高潮,引导学生从文字从情感角度去欣赏去感受。
《与象共舞》教学反思13这篇略读课文,饶有趣味地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上课时,我首先介绍了泰国:泰国有“万象之国”的美称,泰国的大象,善解人意,勤劳能干,聪明灵性,既是廉价的劳动力,又是乖巧的旅游宠物。接下来让学生读阅读提示,然后带着问题去自由读文。《与象共舞》教学反思
边读边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大象?当同学们看到大象能为人按摩时,都为之震撼!万万没想到:这么庞大的动物,竟能在人的身上轻轻地抚弄;还能倒立、踢球、表演节目等。最后联系《威尼斯的小艇》,比较一下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异同。《与象共舞》的第2至5自然段,每一自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表明该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且都放在该段的开头,是非常典型的先概述再具体叙述的方式。
在平时的写景习作训练中,也可运用上这种结构形式,但是不能机械模仿,形式要为表情达意服务。泰国,这个被称为“白象王国”的美丽国度,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从课文中我们就已经被她的妩媚动人、绚丽的色彩、神秘的气息所吸引,真想去领略一番这别样的风情文化。
《与象共舞》教学反思14这篇略读课文,饶有趣味地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
1 、在课前,我布置预习课文,并收集有关泰国风情的资料。
2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们根据阅读提示,引导边读边思考:在泰国,人与大象的关系是怎样的?联系《威尼斯的小艇》,比较一下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异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 、在引导学生发现本文与《威尼斯的小艇》写法上的异同时,特别是课文2 至5 自然段,每一自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表明该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且都放在该段的开头,是非常典型的先概述再具体叙述的方式。在平时的写景习作训练中,也可运用上这种结构形式,但是不能机械模仿,形式要为表情达意服务。
收获:泰国,这个被称为“白象王国”的美丽国度,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从课文中我们就已经被她的妩媚动人、绚丽的色彩、神秘的气息所吸引,真想去领略一番这别样的风情文化。
《与象共舞》教学反思15CAI课件的应用不仅是提供画面,增加趣味性,引发学生兴趣,渲染课堂气氛,而且要成为语文能力训练的资源,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以提高,因此,运用CAI课件时,应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进行探究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教学《与象共舞》一课时,学生体验到:在泰国,人与大象的关系是亲密和谐后,我再运用CAI课件演示课外收集到的泰国象精彩表演的画面,让学生仿照课文围绕中心句写片断的写法写一写泰国象活动的情景,学生写作积极性很高,作文水平也自然随之提高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