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生写作 > 读后感

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5-03-17 11:31:36
读书心得体会集锦15篇

读书心得体会集锦15篇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书心得体会1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平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1、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习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平公正的待遇。

2、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3、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平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读书心得体会2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读完这本书,心底涌起一股暖流。这本书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开始甚至有点无聊,不过随着人物关系的慢慢展开,它变得有趣起来,尤其是玛雅的出现,带给AJ和岛上人们的变化,人们心底的那棵关爱之花慢慢绽放。这本书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平淡中透出温柔,温暖沁入人心,让人难忘。一本书能兼具平淡,甚至无聊和温暖治愈,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吧!

AJ费克里,在一个偏僻的岛上,开着唯一的一家书店。他人到中年,却遭遇爱妻去世,书店危机,独自生活的他,孤独冷漠,持续消沉,生活陷入困境。两岁玛雅的到来,打破这一局面,就在AJ丢失价值不菲的珍本《帖木儿》的早上,“意外”获得了这个孩子。从此,这个孩子把他和另外几个人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爱与被爱,付出与接受都遵循内心的意愿,最终相依走出人生困境。玛雅的出现,给AJ的生活带来了美好,从他决定留下玛雅的那一刻起,爱融化了他内心的冰川,使他内心的善良和柔软展现出来,也把他对书的热爱延续到生活中,尽管最后,AJ因病去世,书店老板的一生走完了,但岛上书店还在继续,读书的氛围,对书和生活的热爱周而复始,愈加汹涌。

开始在人们眼里AJ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后来变成一个让人喜爱的人。在我眼里,他开始的自私和冷漠,其实是他的自我封闭,他把自己封闭起来,是想要守住自己心中那一块珍贵的地方,他害怕一旦走人人群,就会消失不见,毕竟作为文学博士,有着自己的读书品味,喜欢的是纯粹的文学,不同于岛上人们喜欢的是杂志和畅销书。他虽然固执,但很真实,一切选择由自己的内心出发,干净的不加丝毫掩饰和伪装。由于AJ的守候,书店给岛上人们提供了所需的.精神世界,让更多的人满足精神的需要,找到内心的寄托。这本书虽然写了AJ的一生,但真正打动我的是其中AJ对书和阅读的热爱,让我觉得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书店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从此,我的心里有了一块AJ和岛上书店的地方。

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填补内心的空白,没有书店的地方,算不上一个好地方,岛上不能没有书店,岛上书店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改变了身边的一切,因为有了书店,有了玛雅和AJ,岛上的人们开始喜欢读各种书,有了读书的氛围,书店成为岛上的文化中心。书本对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影响,即使短期内看不到,其实已经在悄然发芽,所以,让我们多读书吧,什么时候都不算晚,正如书中的警长那样。

这是一本温暖的书,一本告诉我们阅读和爱的书。教会我们什么是爱,包括爱人的能力和对爱的感知。告诉我们爱与被爱的能力,付出与接受的意愿,能拯救陷于孤独绝境中的我们。书中有的不仅仅是爱与温暖,还有书对于人的影响。让我们记住,我们会成为我们所爱的那样,是爱成就了我们,我们不全是长篇小说,也不全是短篇故事,最后的最后,我们成为一部人生作品集。

读书心得体会3

读《海蒂》有感:这是一部能治疗人心的作品,能让你烦躁的心平静下来。文中的主人公海蒂天真善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她崇尚简单、自由和快乐的人生,她的内心无比笃定和丰富,她对未来过什么生活有自己的想法。我们都明白坚信自己的脚步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纵使前路艰辛,处处阻碍,海蒂却选择真实勇敢,撑起了自己的小小世界,她的'那份执着的向往深深感动着全世界的读者。很喜欢文中奶奶鼓励海蒂的那句话:“如果生活中有什么使你快乐,那就去做吧,不要管别人说什么。”

读书心得体会4

居里夫人,一个感动了全世界的名字。她朴实的身影,深深地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所铭记;她激人奋进的故事,也被人们一遍又一遍地传颂。那天在我们学习了《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以后,我让学生去读《居里夫人传》这本书,看到孩子们都把这本书拿到了学校里,我也情不自禁地读了起来,读着读着就被居里夫人的生命历程所震撼。

童年的居里夫人是不幸的,也是幸福的。居里夫人出生时,她的祖国波兰正遭受沙俄铁蹄的蹂躏。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赋予了她良好的修养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当然也将知识精英的聪慧和坚韧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她。开明和蔼的双亲和五个孩子组成了一个 ……此处隐藏8575个字……,一位亭亭玉立的'管理员阿姨走到他的身旁,指着牌子上的“静”字说:“小鬼,安静,不能笑呀!”“小书迷”不好意思地说:“阿姨,对不起,我知道了。”

“小书迷”担心读到精彩的地方又会笑起来,于是,立即走出阅览室,“咚咚”地跑下楼,找了一个角落坐下来,津津有味地读起来,不时地发出哈哈的笑声,吸引了不少同学驻足看他读书。

读书心得体会14

假如乘的船在暴风雨中遇难,你会怎么办?假如你一个人漂到了一个荒岛上,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你又会怎么做?是自信地面对一切,还是绝望地等待?当这些灾难降临在我们面前,鲁滨逊给了我们的答案。

这本书讲述了鲁滨逊一直渴望远航的生活,一次航海中他遇到了暴风雨的袭击,作为幸存者,他被漂到了一个无人荒岛上。

在荒岛上,鲁滨逊生存了28年,在这期间他不断用双手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寻找,发现,制造了很多食物与用品。他还在一个探险中救下了一个心地善良的野人,他教化了野人并给他取名叫星期五。在他们的努力下,小岛上产业越来越壮大。直到有一天,他帮助一名舰长驯服叛变的水手,乘船返回。

笛福塑造的鲁滨逊是一个勇敢、坚韧、勤劳的人,他在恶劣的环境下不气馁,不贪婪,始终力争掌握自己的命运,让自己活得更好。

一、勇于尝试

鲁滨逊为了能到大陆去,想尽办法,他先修好了小艇,试图用沙子或撬棍把小艇挪到水中,但是他无法完成,只能放弃。后来,他又费了长时间造了一艘大船,但也无法把船挪到水里,于是他打算开一条小河,但是要花将近十余年的时间才能完工,最后也只能放弃。

虽然鲁滨逊的两次造船都以失败结局,但是他勇敢尝试,知道错误后,继续寻找解决办法。如果一开始就选择退却、放弃,那就连百分之一的'机会都没有了。

二、感恩的心

鲁滨逊去大陆的愿望破灭了,但他学会了,多看一件事物好的一面,少看坏的一面,多想想自己在哪些方面受了益,而不是一味地说自己缺少了什么。“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个人如果不好好珍惜自己眼前的生活,即使处在幸福之中,也不会有任何感受。

三、反省自省

鲁滨逊修好了小艇时得知无法将它拖进水中;苦心造好的独木舟却要花费十几年挖好小河才能用时,十分痛苦。他反省到事先不算好完成工作的体力,就开始工作,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在后几个月里,他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做了反省。鲁滨逊善于自省,说明他是一个勤劳奋进的人,愿意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鲁滨逊的这28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他的勇敢、自信、坚韧的精神,希望我也能和他一样具备这样的意志品质。

读书心得体会15

十一长假过了好几天才想起来认真读一下放假前收到的《何谓文化》,这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的新作,所选文章都是第一次面世,并不是以往文章的删改精选,这使得我在翻开书之前就有了一定的好奇,这里面讲的是什么?

对于那些一见到“余秋雨”这个名字就反感,于是在没读书之前就来抨击书本的同学,恭喜你们,没有实证精神,在网络空间上对余先生谩骂,恭喜你们没有公共空间意识,这两点都是在《何谓文化》中提到的。想反驳我吗?先读书去。其实我很理解那种人,改变这个坏习惯很困难,因为我也有这个毛病,在书店一见到一本书是韩寒写的,第一反应“哦,破书”,然后就把它扔开。但是令我惊讶的是这本《何谓文化》写得实在是好,以至于我无法写出一个像样的读书笔记,它本身就是余先生对于文化的感悟,任何感想在其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既然自己无能表达如此精美的尤物,便想几句吧,可是每篇文章都是那么的完整,以至于摘出任何一句都不足以表现和发挥其在原文中的含义和力量。要想只能把整本书每一个字都敲出来。这样一来,只好写一篇大体介绍这本书的伪读书笔记了。这本书的架构很奇特,分成了四个部分:

首先是“学理的回答”。

余先生收集了一些自己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学术报告上的讲座,汇编成一个部分,系统的整理了中华文化的优点,弊病,和近三十年的进步。其中对现实文化的担忧很引人注意,比如复古文化正在冲击着创新文化,使得创新和突破反倒失去了合理性;民粹很像民主,但绝不是民主;文化的耗损机制,使得大部分资源集中在各种官方机构中,而大部分创造力都散落在非官方;文人很难得到尊严等等。在《身上的文化》一文中,四个概念使我一下子就感同身受,“不再扮演”“不再黏着”“必要贮存”“必要风范”,不仅是在文化方面,各行各业的泰斗都应该体现这四个特质。《向市长建言》一文,十分尖锐地指出了现在各种城市奇葩建设的弊病:不恰当的“发掘本地古人”、“重建文化遗迹”、“大话地方特色”,并提出了自己建议市长注意的两个环节“公共审美”和“集体礼仪”。

第二部分是“生命的回答”。

余先生回忆了与巴金、谢晋、黄佐临、白先勇、余光中、林怀民等文化巨匠的交往,用十分动情的文笔描述了这些或多或少陷入过“非文化”困境的,或是与常人的活法背道而驰的大家们是如何践行着文化人的责任感,如何承载着文化的重量,如何开辟着生命的疆域,如何追寻着文化的执着。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常常忍不住停一下,哭一会,然后再停一下,再哭一会。也许前些年我读到这样的东西,只会把它当成传记,现在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了一点,又见证了社会的一些大事件,而我又成长到足以感知这些大事件体现的变化,对比之下,这些大师所阐释的东西,实在是太稀缺了,我的哭,不是因为感动,而是被这些伟大的人格所击到,就像是很多人去了青藏高原见到真正的美景会哭一样,就像那英说的“你的声音打到我了”然后梨花带雨一样。当然,余先生在这部分也顺带讽刺了一下那些造谣的小人,没有任何人能把造谣和小人阐释的比余先生更深刻,更立体,更有文学色彩了。

第三部分是“大地的回答”。

摘录了一些多年来余先生为各地名胜题写的碑文,体现了余先生对古典句韵高超的`驾驭能力,同时又不难读懂。书中还印了一些余先生的书法作品,包括那副著名的“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第四部分是对一些经典的白话文翻译。

包括《心经》、《离骚》、《逍遥游》、《赤壁赋》。用序言里的话说,“在把握原文奥义的学术前提下,挖掘出古今文思之通,古今诗情之通,古今哲理之通,然后用尽可能优美的白话散文予以表述。因此,这种翻译,不是拉线搭桥,而是凿通隧道,其难无比”。经典经过余先生的散文化笔法,足以成为当世经典翻译的范例。这里摘取《逍遥游》中的一段,使大家略窥一二:“大鹏从上往下看,只见野马般的雾气和尘埃相互吹息,天色如此青苍,不知是天的本色,还是因为深远至极而显现这种颜色?”再如《赤壁赋》的一段:“不一会,月亮从东山升起,徘徊于东南星辰之间。白雾横罩江面,水光连接苍穹,我们的船恰如一片芦叶,浮越于万顷空间。”《离骚》的翻译更是功力深厚,可是段落太长,就不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

最后,用本书的内容简介作结:跨时空与地域的双重视角,使本书既有理论上的厚度深度,又不乏感人的故事与动情的文笔。堪称20多年来余秋雨先生关于文化思索的最诚恳、最隆重、最重要的著述。强烈推荐此书。看这本书而花费掉的时间是绝对值得的。

《读书心得体会集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